“民国第一伟人”黎元洪

你的位置:ag哪个网靠谱 > 新闻动态 > “民国第一伟人”黎元洪
“民国第一伟人”黎元洪
发布日期:2025-05-22 14:08    点击次数:129

1928年6月3日,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被孙中山誉为“民国第一伟人”的黎元洪逝世,享年64岁。

黎元洪,字宋卿,1864年10月19日出生于湖北汉阳府黄陂县,故人称“黎黄陂”。据说,大凡伟人出世之时,上天必降异象,黎元洪出生这一天恰逢阴历九月十九日,是民间传说的观音出家之日,而有善相术之人称黎元洪:“头角峥嵘,具厚德载福之像”。

14岁时,黎元洪跟着父母离开湖北黄陂老家,移居天津,19岁时,黎元洪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开始了为期五年的学习生涯,而此时的北洋水师学堂总办就是后来的北大首任校长严复。黎元洪学习刻苦、成绩斐然,犹擅长轮机驾驶的技术。1888年黎元洪以优异成绩从天津水师学堂毕业,北洋大臣李鸿章赏给他六品顶戴,派至北洋水师来远号快船见习。后由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调赴广东水师广甲舰充当管轮。其时,孙中山在广州行医,广甲舰上有士兵病了,黎元洪曾请孙中山上舰看病,两人就这样有过一面之缘。1894年,广甲舰参加南北大会操后,正逢中日关系急剧恶化,随即被借调到北洋水师,参加了甲午战争。

9月17日,中日两国海军主力在黄海靠近中朝边境的大东沟一带进行了一次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海战。致远舰沉没后,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广甲舰管带吴敬荣,临阵脱逃。广甲舰的脱逃惹怒了中国其他军舰的将领,于是各舰纷纷向广甲号开火。此时已是广甲舰大管轮的黎元洪驾驶着“广甲”号,在中日两国军舰的弹雨之中夺路而逃,不料慌不择路,没跑多远就搁浅了。广甲舰后被尾追而来的日舰用鱼雷击沉,黎元洪跳水逃生,幸亏以“安全第一”为人生信条的黎元洪未雨绸缪,战前自费买了一件救生衣,才幸免葬身鱼腹,否则就不会有日后的民国大总统了!

值得一提的是:广甲号是整个海战中中弹最少的军舰,它只中了一发炮弹。而且这一发炮弹还是打在了厕所里,没有太大损伤。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发炮弹不是日舰发射的,而是北洋水师“来远“号打来的。舰长吴敬荣因不隶属北洋水师,战后未受到严惩,后回到广东水师。而黎元洪则就此告别了他在为之效命多年北洋集团南下金陵转投南洋大臣张之洞。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张之洞可谓是黎元洪生命中的“贵人”,张之洞委以黎元洪监造金陵狮子山、幕府山、清凉山、乌龙山炮台工程的重任,竣工后又被委任为炮台总教习,这就给黎元洪提供了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

1896年,张之洞编练新军,加强军事建设。湖北新军的营制仿德国军制,张之洞任黎元洪为护军后营帮带,后又以黎擅骑术,任为马队管带。受张之洞委派,黎元洪先后三次到日本留学考察军事教育和观摩仙台大操,黎元洪每次考察回国后都写下日本军事考察报告送呈张之洞,黎元洪由此愈发得到张之洞赏识和倚重,被提拔为各营教练官,又兼训新兵,成为编练湖北新军的高级将官,1910年又兼任湖北讲武堂会办(副校长)。黎元洪体恤士兵,在新军中有“黎菩萨”之称。因在军事实践中表现突出,黎元洪的仕途开始平步青云。如果不是武昌城头一声枪声,黎元洪也许会继承张之洞的衣钵成为晚清的一名封疆大吏。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首义,起义军公推工程八营队官(连长)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副总指挥。兵分三路猛攻湖广总督府,湖广总督瑞澄见大势已去,从后墙挖洞逃到长江上的军舰上去了。起义军控制武昌后,于次日成立湖北军政府。而此时孙中山远在美国,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上海。起义急需一个有声望的人出来主持大局。于是,吴兆麟推举和他有师生之谊的湖北新军二十一混成协统领(旅长)黎元洪出任都督,事实证明,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仕途本来一片光明的黎元洪虽然同情革命,可让他带头造反却着实有些强人所难。据说,这位“黎大都督”是被革命党人从床下“请”出来的,因此又得了个“床下都督”的浑号。

清廷闻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立刻派冯国璋率领陆军、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抵达汉口作战。大兵压境企图扑灭革命火种,武昌告急。28日,黄兴由上海驰赴汉口,黎元洪命人制作上绣“黄兴到”的大旗一面,于前线奔走相告,军心大振。黎元洪还致书当年在北洋水师学堂时的教官萨镇冰,晓以大义劝其起义。但萨镇冰同样不愿反清,但最终决定放弃指挥。萨镇冰出走后,长江中的全部舰艇都转向革命军一边。武昌起义军与清军激战相持一月,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时间。此后的短短一个多月中,全国有14个省先后宣告“光复”和独立,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腐朽的大清王朝轰然倒塌。孙中山先生后来盛赞黎元洪为“民国第一伟人”,实不为过。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兼领鄂督。此时的黎元洪与孙中山、袁世凯俨然是三足鼎立之势。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与袁世凯联手赶走了孙中山后,为掌握湖北军政大权,又与袁世凯合谋诱杀了湖北军政府军务部副部长、与孙武、蒋翊武并称“辛亥三武”的张振武和湖北将校团团长方维。之后,黎袁又联手粉碎了孙中山的“二次革命”,“黎菩萨”彻底变成了“黎屠夫”。当然,袁世凯是决不会让黎元洪拥兵自重,占地为王的。在正式“转正”后立即邀请黎元洪进京履职。黎元洪到北京后,被安排住进了当年西太后慈禧幽禁光绪的瀛台!袁世凯为了拉拢黎元洪,还与黎元洪结为儿女亲家。袁世凯意欲复辟帝制之时,黎元洪请辞不准,迁居东厂胡同,闭门谢客。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称帝。而袁世凯称帝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但黎元洪坚辞不就。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的声讨中死去。按照《中华民国约法》规定,袁世凯死后的第二天,即1916年6月7日,副总统黎元洪正式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成为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本以为“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日子总该好过了吧,不料,又遇上了一位更厉害的“媳妇”——号称“北洋之虎”的段祺瑞。自视甚高的段祺瑞比袁世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袁世凯只是轻视黎元洪,那么段祺瑞简直就是无视黎元洪,完全把他当做是一个“盖章的机器”!

1917年6月,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进入了白热化,最终以中国是否应该参加一战为导火索引爆。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总理之职,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北洋诸将纷纷宣布独立。正所谓:病急乱投医。黎元洪决定请张勋出面收拾残局。于是,中国近代史上又上演了一出“张勋复辟”的闹剧。黎元洪躲进了日本公使馆,而段祺瑞打出再造共和的旗号,组织讨逆军打进北京,张勋的辫子军溃逃。“三造共和”的段祺瑞重新担任国务总理,礼节性地去迎接黎元洪重任总统,黎大总统纵使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再做冯妇,于是通电引咎辞职,远在南京的副总统冯国璋被请到北京代行大总统职务。

黎元洪在任期间也并非无所作为,1916年12月,一直笃信“教育兴国”的黎元洪签署“简字第七百九十二号”命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这无疑是黎元洪在任期间最英明的决定,正是由于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北大才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蔡元培走马上任后,面对教育经费困难,黎元洪又不惜压缩总统府预算,自减薪水,即由袁世凯规定的每年192万元减为58万元,挤出资金扶植教育。

1917年8月,黎元洪举家迁往天津,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寓居津门的生活。政坛失意的黎元洪,开始大规模投资实业。先后投资煤矿、盐碱、钢铁、银行邮电等各种企业50多个,获利颇丰。“黎菩萨”致富不忘乡亲,1920年他捐资3万银元创办了湖北黄陂第一所中学——私立前川中学(今黄陂一中)。接着,他出资10万元拟建江汉大学,并准备让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长女主持。只因时局动荡未果,后改建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此外,他还曾支持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

1922年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赶走皖系总统徐世昌,曹锟需要一个过渡总统,于是便打出“法统重光”的幌子,黎元洪再次出任大总统。上任后的黎元洪雄心勃勃,发出了三千余字的“废督裁兵”的通电,并组成“好人内阁”。然而,还未等他大展宏图,曹锟贿选成功,黎元洪再次下野。身心俱疲的黎元洪前往日本疗养,半年后回到天津,从此不问政治,醉心实业。

1928年5月25日,黎元洪在看赛马时突然昏倒。6月1日,让秘书起草遗嘱,告诫子女要从事实业,勿问政治。6月3日,黎元洪因为脑溢血在天津寓所去世,享年64岁。公祭时,黎元洪当年的死敌,晚年同样寓居天津的近邻(两人的居所相距不到两公里)段祺瑞也来到灵堂,“三鞠躬毕,喟然而叹,似有无限感慨者”。章太炎闻黎元洪去世,撰挽联吊之曰:“继大明太祖而兴,玉步未更,佞冠岂能干正统;与五色国旗俱尽,鼎湖一去,谯周从此是元勋。”

黎元洪死后,以国葬的形式葬在土公山(现华中师范大学东南门附近)。193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于武昌为黎元洪举行国葬典礼,遗体归葬于武昌卓刀泉。黎元洪当年在北洋水师学堂时的老师严复曾评价他说:“黎公大德,天下所信。然救国图存,断非如此道德所能有效。何则?以柔暗故!遍读中西历史,以为天下最危险者,无过良善暗懦人。下为一家之长,将不足以庇其家,出为一国之长,必不足以保其国。”